当前位置: 首页 > 期刊 > 《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》 > 2000年第9期
编号:10227992
肺下少量积液X线诊断
http://www.100md.com 《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》 2000年第9期
     作者:郑语今

    单位:郑语今(浙江省萧山市第一人民医院 萧山 311200)

    关键词:

    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000934

    胸腔积液诊断并不难,但肺下积液作为胸腔积液的一种特殊类型,有时却易漏、误诊。笔者就肺下少量积液38例X线征象与检查方法的关系进行探讨,以提高对肺下少量积液的认识。

    1 临床资料

    肺下少量积液38例中男性32例,女性6例,年龄19~68岁,平均41岁。临床症状均以患侧胸部疼痛或不适感,发热,咳嗽前来就诊。

    2 检查方法

    加拍卧位前后位胸片和向患侧倾斜60度角立位后前位胸片和B超检查而确诊。
, http://www.100md.com
    3 结 果 见表1。

    表1 38例肺下少量积液摄片体位与X线征象分析表 摄片体位

    X线征象

    肺下少量积液部位

    征象出现数

    X线征象

    出现率

    /%

    总体率95%

    可信区间

    右侧胸腔

    (n=31)
, 百拇医药
    左侧胸腔

    (n=7)

    立位后前位胸片

    患侧膈面稍升高,膈最高点由内1/3向外移位

    29

    5

    34

    89.5

    75~97

    患侧肋膈角变深变锐假膈与侧胸壁交角变小

    29

    4
, http://www.100md.com
    33

    86.8

    72~95

    患侧膈面上有盘状肺不张

    1

    0

    1

    2.6

    0~14

    立位向患侧倾斜60度角后前位胸片

    患侧肋膈角可见变钝或出现上缘为孤线样外高内低阴影

    30
, 百拇医药
    7

    37

    97.4

    86~100

    卧位前后位胸片

    患侧肺野密度增加

    20

    4

    24

    63.2

    46~78

    立、卧位双侧膈面差度变化

    21
, http://www.100md.com
    3

    24

    63.2

    46~78

    患侧膈与侧胸壁夹角变大

    24

    4

    28

    73.7

    57~87

    4 讨 论

    肺下少量积液常见于一侧胸腔,而且多见于右侧胸腔。这可能与解剖特点或胸腔积液作为某些疾病的伴随征象,右肺发病率高于左肺有关。当一侧少量肺下积液X线征象不典型时,有时需与一侧性膈神经麻痹和膈膨升鉴别。偶而可见双侧肺下积液。这时需要与腹压升高,或腹水所致的双膈升高进行鉴别。
, http://www.100md.com
    在立位后前位胸片上少量肺下积液可表现为患侧膈面比正常时升高,但此“膈”面最高点由内1/3处向外侧移位,并往往移到外1/3处。这是由于液体在重力作用下首先在肋膈角区集聚,并且在张力作用下将肺底托起所致。由于肺底托起,使假膈面与侧胸壁交角变得比正常膈面要小,使该肋膈角变深变锐。而且,或多或少会造成该侧肋膈角底部稍微变钝。

    当疑有肺下积液时,以往常常加拍卧位前后位胸片。但在肺下少量积液时,由于液体量少,当卧位时,液体分布面积加大,使液体在X线投照方向的厚度变得更加小。因此,患侧与健侧密度差显示不是十分明显。但此时由于液体流出,使患侧“膈”面与健侧膈面高度差与立位时有了变化,这常常可以提示有肺下积液存在。当卧位时,由于液体流出,患侧肋膈角往往变得清晰,膈面与侧胸壁交角也变得增大。

    当疑有一侧少量肺下积液时,可摄取向患侧倾斜60度角立位后前位胸片。这时液体在重力作用下集聚在相对容积变小的肋膈间区,可出现典型的胸腔积液时外高内低上缘为孤线样阴影的征象。这种体位使该征象在本组病例中出现率为97.4%,并且总体率95%可信区间亦为86~100%,因此,笔者认为这一体位对于少量肺下积液诊断最为有利。

    对肺下少量积液的X线诊断,根据立位后前位胸片所见的患侧“膈”面升高,且该“膈”面最高点由内1/3向外侧移位,肋膈角变得深,锐利,且底部稍有变钝,往往就可做出诊断。有时,为与一侧性膈麻痹和膈膨升鉴别,或难以确诊时,可加拍向患侧倾斜60度角立位后前位胸片,当见到典型胸腔积液X线征象时就可做出正确的诊断。偶尔,当患侧肺底面胸膜粘连液体不能流出时,又高度疑有肺下积液时,可作“CT”或B超确诊。

    收稿日期:2000-02-14, 百拇医药